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热点 > > 
【焦点热闻】一提到希腊,在“有教养的欧洲人”心中为何会引起一种家园感
来源: 百度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02 06:56:10

黑格尔曾经自豪地说,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,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就会自然地引起一种家园感。古希腊文明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,绝非偶然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古希腊包括现在的希腊半岛、南部克里特岛、爱琴海东岸及海上诸岛屿,处于东西方、三大洲文明的交汇点上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。“他们把这些来源的外来成分大大消融了,大大地改变了,加工改造了、转化了,造成了另外的一种东西。”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创造中,古希腊人展现出了一种自由纯真、畅适自足的精神状态。正如马克思所言:希腊是人类的童年,它永不复返,但魅力永存。

中希文明源远流长、交相辉映,具有某种相似的形成历程。到了近代,中华文明渴望自我更新、自我突破,以应对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经过层层转译与中介,许多具有古希腊文明底色的概念——科学、技术、经济、逻辑、理论、实践等进入中国。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一味诉诸阴阳五行,转而寻求逻辑因果与科学推导,演进式的历史观也逐渐取代循环史观。凡此种种,都为中西(中希)之间的文明互鉴奠定了新的基础。

黑格尔在对希腊文化赞叹之余进一步指出,希腊之所以给西方人一种家园感,离不开另外两个重要因素:

第一,一个民族在开端处的“内在完善性”,可以保证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不迷失自我。“轴心时代”的先哲给定了各自文明的底色之后,尽管各个文明可能会经历挫折、低谷,但仍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与整合再造重新发现自身的“内在完善性”。

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,各种新思想、新制度的创立都离不开儒释道法墨等传统思想资源参与。它们从未消逝,而是始终在场,并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激发出新的活力。

第二,对于希腊人而言,这些外来的文化“本质上正是他们自己的东西”。这是对上一因素的推进。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并非必然导致相互对抗与否定,而可以让对方成为构建自身未来的积极性力量。这需要打破不同文明表面坚硬的外壳,深入内里,通过思想与实践的努力将其转化为“自己的东西”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中西(中希)文明互鉴不仅是两个古老文明的对话,更是双方的相互激活,可以为探索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灵感与智慧。

(作者: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裴延宇)

栏目主编:龚丹韵

文字编辑:夏斌

本文作者:裴延宇

题图来源:赖鑫琳 摄

标签:

上一篇:当前热门:忠谔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